据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“孩子今年读初二,我特意在多个手机应用上开启未成年人模式。但没过几天,孩子就找到了‘窍门’:卸载软件后,用家里老人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西安配资哪家好,或者干脆和同学在别处租用成年人账号……”山西太原市读者侯婷反映: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规章制度,家长花心思设置未成年人模式,为什么还能被孩子轻易解除?
从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“史上最严游戏禁令”,到2024年1月1日起实施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严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,再到今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,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篱笆越织越密。然而,令人始料不及的是,精心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,竟能通过卸载软件后用老人身份信息重新注册、甚至租用成年人账号等方式轻易绕过限制,凸显了进一步对其加固“安全锁”的紧迫性。
未成年人模式失效,直接源于技术防线没能“固若金汤”——实名认证的敷衍与宽松,使孩子用亲友身份证轻易绕过限制;卸载重装、应用分身等简单操作即可破解;而多重验证机制的缺失,更让支付行为在无风险提示下畅通无阻。当技术防线变得千疮百孔时,未成年人模式必然难逃沦为“纸墙”的命运。
更应看到,未成年人模式失效,还源于当前围绕未成年人模式的破解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条。不论是电商平台上租号服务的明码标价和客服公然承诺“不会刷脸验证”,还是社交平台中代破解广告暗流涌动,以及更隐蔽的“异地过人脸”手法,破解未成年人模式的灰色产业链条都清晰可见。这不仅是平台监管失效的表现,也是对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挑战,必须“零容忍”。
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多方协同发力。平台作为技术防线的第一责任人,应切实堵住卸载重装即可绕过限制等低级漏洞,并对可能滋生破解交易的社群与评论进行动态监控。同时,相关部门要强化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的执行刚性,对纵容破解或防护不力的平台依法追责,适时开展专项整治,斩断租号代刷等灰色产业链。
不让未成年人模式被轻易破解,急在治标,重在治本。当前,未成年人模式的“内容池”常被诟病为“幼稚单调的孤岛”,已难以满足青少年多元化、年龄分层的信息需求。这要求相关部门要以“疏”代“堵”,引导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用优质内容吸引未成年人。平台亦应建立“白名单”机制,联合权威机构与优质创作者,大幅扩充适合各年龄段的精品内容,让未成年人模式真正成为青少年丰富而迷人的“成长沃土”。
此外,还应充分发挥家庭作为防护网络的基石作用。家长在依赖技术防护的同时,更要以身作则,以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对待网络的榜样。毕竟,技术防线再坚固也有可能被突破,家长只有认真履行监护职责,才能真正为孩子守护好网络安全的终极“防火墙”,确保未成年人模式实至名归成为护佑孩子健康成长的“保护伞”。
加固未成年人模式“安全锁”,功在当代西安配资哪家好,利在千秋,不能任由其被轻易破解。只有平台筑牢技术防线,监管提质增效,家庭夯实网络保护基石,才能让未成年人模式“安全锁”不再沦为摆设,而更加坚不可摧。(万周)
旺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